History of Behavior
行為簡史
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
鍾宜興
前言
本書的目的,確定行為發展路徑。
l 發展路徑:演化、歷史、個體發生學。
l 研究對象:猿猴、原始人類、兒童。
l 研究資料:文獻(第一章與第二章)、團隊實驗研究成果(第三章)。
前言
本書的架構
l 猿猴
è關鍵要素:運用&發明工具
è完成有機體的行為發展
è創造行為歷史發展之心理狀況基本前提
前言
本書的架構
l 原始人類
è關鍵要素:勞動與語言和心理符號的運用
è獲得不同的行為
è行為發展史的文化或歷史開端
前言
本書的架構
l 兒童
è關鍵要素:
l身體成長與成熟(自然心理學)
l行為文化成長(文化心理學)
è文化行為和運思的獲得與運用
前言
對發展路線的研究觀點
l 過去:生物基因平行理論。
一個過程或多或少會重複另一個過程的歷程,在恢復自己的過程。其間的關係十分接近。
l 本書:
各個路徑發展有所不同,指出每個過程的型態與特定律則。
前言
本書將行為發展視同歷史發展。
歷史的意涵
l 在此歷史中,人類並非改變了原有的器官,而是改變了所使用的工具;也將行為發展視為人類自己的心理發展歷史。
l 在此歷史中,人類完善了自己的心智工作,主要的方法是發展出有助於思考與行動之特定、技術性的「輔助媒介」(文字、語言)。
猿猴的行為
l 第一節:行為發展的三階段
第二節:柯勒的研究
(行為發展的第三階段)
第三節:結構的法則與猿猴的行為
第四節:心智與猿猴的自然實驗
l 第五節:心智為行為發展的第三層次
l 第六節:工具使用為勞動活動之心理學前提
猿猴的行為
【行為發展三階段的第一階段】:本能
遺傳性反應,與生俱來的行為能力。 (無需學習)
è滿足有機體之基本需求 ;完成自我保護或是延續種族的生物功能 (使物種有效因應週遭環境 )。
EX:運動四肢、吸母奶……。
猿猴的行為
【行為發展三階段的第二階段】 :訓練或是制約反應(conditional reflections)階段
特徵一:直接在第一階段之上建立而成 (本能的轉變)。
特徵二:非從遺傳而來,而是經由學習和訓練(制約反射),乃個體累積經驗的結果。
è隨著環境而改變的反應 ;適應環境而改善的機制 (對第一階段的反作用)。
EX:玩遊戲、……。
猿猴的行為
【行為發展三階段的第三階段】 心智
將許多條件制約加以組合後,得到新的、複雜的型態。對於動物界而言,是最後階段(但僅出現在高等猿猴)。對人類而言,可能不是最後階段。
è解釋行為由上而下的發展。從猴子到人類 ;從本能經由制約反應到達理智 。
EX:使用工具、……。
猿猴的行為
【柯勒的研究】
實驗基礎可分為三個基本實驗è解決困難的方式
l 繞路 。
l 在繞路、消除障礙兩者間擇一。
l 使用工具以達成目的。
猿猴的行為
【柯勒的研究】
每一個接續的實驗,含括了前一個實驗的研究內容。
猿猴所完成的任務皆與空間知覺密切相關。
è【結構的法則與猿猴的行為】
猿猴的行為
【結構的法則與猿猴的行為】
l 猿猴所完成的任務皆與空間知覺密切相關。
l 整體方式、結構法則乃是猿猴的行為基礎。
l 結構法則的特質為,動作與知覺並非各種元素的總和累積,而是整體的。以此整體的特性,界定各元素的功能與意義。
猿猴的行為
【結構的法則與猿猴的行為】
所有生活在柯勒實驗站裡的猿猴,彼此分享著自己的經驗,特別是在遊戲中,某個猿猴的發明或是精彩所得,現在都會成為所有群體的共同財產。
此現象在「模式遊戲」(model play)中特別明顯。這些遊戲是由其中一隻猿猴發明或是引入的,卻成為模式,所有的猿猴都會。
猿猴的行為
【結構的法則與猿猴的行為】
猿猴間有著重大的個別差異。柯勒假設,猿猴所展現的天賦狀況,與智能有關;這是新的,尚且未強化的功能。就已知的生物學法則來看,正是這新的、尚未強固的特質,將其最大的變異情形突顯出來,而這種變異成為起始點,以自然淘汰為起點,開始培養出某種新的調適形式。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與猿猴的自然實驗】:心智的討論
布樂將注意力放在科勒實驗中的決定性特質,得出猿猴解決任務的方法有二:
l 以空間結構為出發點。
以繞路的方式接近目標
l 透過空間結構的變化與製造。
將目標物向自己靠近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與猿猴的自然實驗】 :心智的討論
棍子做為工具的行為,智慧性反應。
è對猿猴而言,棍子有其結構性的意義。
è在新條件下建立舊情境(舊經驗、先前森林經驗)。
è結構有其相對自主性。作為一個整體的結構,仍能不受到元素改變的影響(遷移作用,重組結構)。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與猿猴的自然實驗】 :心智的討論
心理學家面對智慧性反應出現所提的問題:
l 智慧性反應出現的普遍先決條件為何?
l 是否是自然出現?
遇到困難,自然地顯現智慧性反應,反應的出現乃藉由喚起心智。
è利普司稱之為「阻斷法則」(所有思維動作的源頭)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與猿猴的自然實驗】 :心智的討論
因應障礙的情況
l 螞蟻、雞、狗:以過度的行動回應。
l 猿猴:出現過度動作的同時,停止內在的反應動作,類似停滯或動作暫停的現象。此時,從外在嘗試走向內在嘗試。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為行為發展的第三層次】
心智(智慧)的特徵
l 制約反應是其起源或發源。
l 在本能與制約反應行動停止或受到阻礙。針對調整或適應新環境,不以嘗試錯誤的方式進行,而是透過內在嘗試。
l 解決任務的方法不受限於實際情境,而會廣泛運用。
猿猴的行為
【心智為行為發展的第三層次】
心智的意涵
l 勞力行動(勞動)發展的基本前提。
l 猿猴行為和人類行為兩者的銜接關鍵。
猿猴的行為
【工具使用為勞動活動之心理學前提 】
猿猴和人類皆會使用工具,其工具的使用是否有差異?
l 工具為雛形或顯著特徵?
l 器官(手)的提升與改善?
l 發展行為媒介(創造與運用符號)?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l 第一節:三種心理發展觀點
l 第二節:三種文化---心理發展理論
l 第三節:原始人類作為生物學上的類型
l 第四節:原始人類的記憶
l 第五節:原始社會中思維和語言發展之關聯
l 第六節:原始人類的數字運算
l 第七節:原始的行為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三種心理發展觀點 :人類行為】
l 生物演化(天生自然)
l 成熟
l 歷史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三種文化---心理發展理論:人類歷史】
連結論(泰勒、史賓塞)
l 心理學的基本法則乃是連結法則,即經驗中的元素加以連結,而連接的基礎在於元素之間密切的關係或是彼此相似。因此,人類心靈的法則在整個地球上,不論何時,它們永遠都是相同的。
l 諸事諸物皆有其靈魂,乃是原始人類所有文化發展基礎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三種文化---心理發展理論:人類歷史】
需要
l 人類思維與行為的發展並不是因為理論或是理念的興趣,而是因為物質的需要而前進。原始人類的行動大部分是受到實際動機,不是理論動機之影響,而在其心靈中,邏輯思維受制於本能與情緒的反應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三種文化---心理發展理論:人類歷史】
歷史(李維-布魯爾 )
l 從個人心理學的法則出發。例如,概念連結法則無法解釋某個民族或是社會所產生的信仰與集體表徵(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),而這些現象都具有社會性。這些表徵代代相傳。它們傳給個人之時,經常已經是完整成形的面貌,不需再有任何加工。
l 社會有其不同類型。像是個人有其不同的心理類型;每個人彼此有所差異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三種文化---心理發展理論:人類歷史】
原始人類與文明人類的思維類型的說明
l 兩者的高層次功能有著極大的差異,於此種思維與行為的類型代表著一種歷史變項,人類的心理特質也會隨著歷史發展過程而改變,同樣地其社會特質亦會改變。
l 心理功能的類型直接與該團體的社會結構有關,而個人則隸屬於團體之中。原始人類的思維為前邏輯的(pre-logical)(尚未有邏輯的)或是神秘的(mystical),尚未發展到邏輯思維的形式 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人類作為生物學上的類型】
原始人類與文明人類有所差異
è差異的意涵?
è從生物類型而言,原始人類為何種生物?
è綜合研究結果,差異可能是後天練習而非天生。EX:視覺。
è原始人類轉變為文明人類VS猿猴轉變為人類不同。人類歷史與生物演化兩個過程各有其特定法則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人類的記憶】
一天生:地形學記憶(形式)、影像殘留記憶(質)
掌握細節、依照位置、準確、
è肇因於其心理能力,仰賴直接的記憶。
二、運用外在符號系統(結繩)
è從內在的發展變成外在的發展
è具有社會目的
è人們在其文明生活的過程中所發明的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社會中思維和語言發展之關聯】
原始人類的語言特徵
l 語言的豐富
è優點:精準(島嶼:土地、水、中央、站著)
è缺點:增加思維負擔
l 殘像保留記憶(具圖像特性或寫真特性)
l 雙重語言:字彙語言、身體語言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社會中思維和語言發展之關聯】
原始人類的字彙發展階段一
l 字彙被視為「個別」物體的:專有(特定)名詞數量龐大
è語言影響思維(心智依賴語言,思維運作借助字彙運作)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社會中思維和語言發展之關聯】
原始人類的字彙發展階段二
l 字彙被視為物體的「集合」:
EX:姓氏,指稱某個具體人物的團體,而非指稱具有的若干共同特徵
è思維影響語言
未見字彙成為概念運作的工具或媒介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人類的數字運算】
原始人類與文明人類的數字運算差異,並非量的差異,而是質(計算工具)的差異。
原始人類藉由身體各部分來計算,但無數字可言。如在新幾內亞「啊諾」〔(ano)原意為脖子(neck)〕一字便同時代表10與14 。
原始人類的數字運算與記憶運作緊密相關,未有抽象思維能力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的行為】
原始人類在其發展最重要的一步,即從自然走向符號之運用。
è非僅是器官的變化,且是改善了原有技藝。
è外在符號、外在機制與方法的改善,為行為持續發展的有利基礎。
原始人類及其行為
【原始的行為】
原始人類的行為,可用「魔術與其魔術般的思維」標示,乃建基在類比的基礎。
EX:祈雨。
è透過類似的動作(揮動雙手、擂動鼓……)向大自然祈求。再藉由此種動作獲得權力,獲致對大自然的掌握能力。進而控制人類自己的行為。
兒童及其行為
l 第一節:朝向成人心理的重要發展
l 第二節:成人與兒童:形變的原則
l 第三節:兒童與其世界
l 第四節:原始的知覺
l 第五節:原始的思維
l 第六節:朝向文明的步伐
l 第七節:工具的掌握
兒童及其行為
l 第八節: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記憶
l 第九節: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注意力
l 第十節: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抽象化
l 第十一節: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語言和思維作用
l 第十二節:兒童的文化發展
l 第十三節:殘障學與心理學
l 第十四節:遲緩與資優
l 第十五節:資優之評鑑與文化發展的問題
兒童及其行為
【朝向成人心理的重要發展】
成年文明人類的心理是複雜的演化過程。
l 生物路線:從動物演化到人類的。
l 歷史文化發展路線:從原始人類演化到文明人類。
l 個人發展路線:嬰兒è學齡兒童è成年人
兒童及其行為
【朝向成人心理的重要發展】
三個成年文明人心理的發展路線
l 不可拆開研究
發展路線是一再重複物種的發展特性。
l 拆開研究:Vygotsky。
三個發展路線有其不同路徑,個別受到特有因素的影響,各有其階段性。
è有其必要介紹兒童行為發展
兒童及其行為
【成人與兒童:形變的原則】
兒童的發展代表著一種複雜的、系統的、形體改變。
兒童及其行為
【兒童與其世界】
成人的本質,就是其周遭環境的本質。成人是自己與其外在世界的橋樑。兒童與成人不同,其發展乃是依循
l 有機體的生存原則:以自我為中心
l 外在的原則:感受社會的現實狀況
è有限地掌握成人的特質,經由長久的適應過程發展而成。
è認識世界的方式較為原始,乃以不同於成年文明人的方式思考。
兒童及其行為
【原始的知覺】
l 沒有反應
l 視覺保留影像、殘像保留
在兒童遊戲中,此一原始心理特性非常明顯, 如孩子將木頭視為木偶。
從原始知覺邁向另一階段,需透過重大的文化重建工作。
兒童及其行為
【原始的思維】
l 最初,極受限於有機體的社會物種。
l 之後,尚不具備大人的思維方式。
(大人的思維方式是由文明所創造,經歷長期的文明演化,經過多刺激及地參與外在世界的活動而形成。)
兒童及其行為
【原始的思維】
使用皮亞傑觀點,3-5歲,自我中心性與原始性。
l 獨語
l 非邏輯(容易將原因與結果混淆)
l 混和主義(容易將外表相似的東西當做相近的概念)
兒童及其行為
【朝向文明的步伐】
透過「重新改裝」,原始思維發展為適應複雜文化調適的型態。發展乃是建基於,工具(尤其是手、腦)的使用與掌控。
è 【工具的掌控】
兒童及其行為
【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記憶】
文明發展的層次:
l 將外界物體放入生活裡,使用物體為工具。
l 刺激---符號的運用
以記憶而言,記憶的進步需考量運用的機制(內在),以及社會環境條件所創造的符號(外在)。
兒童及其行為
【特定功能的文化發展:語言與思維作用】
言語是人類最常使用的文明方法。語言豐富刺激了思維,兒童心理於是重新建立。
兒童及其行為
【兒童的文化發展】
不同年齡兒童的行為在質的方面有重大差異。這些差異不僅是生理上的改變,更運用了各種行為的文明形式之不同心智。人類是社會性生物,社會文化條件促使人類改變,使之發展一系列的行為新形式與機制。
謝謝聆聽
有緣再相會